第136章 第 136 章
關燈
小
中
大
第136章 第 136 章
*
以史為鑒, 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鑒,可以明得失。
漢人重史,也擅長從歷史中吸取教訓, 一項政令施行了幾年就被叫停,史官乃至後來的文人一定會把原因分析的清清楚楚。
漢武帝在元狩四年頒布算緡告緡令,與之同時頒行的還有鹽鐵專賣令。
算緡告緡令掏的是富商巨賈的錢,鹽鐵專賣令掏的是鹽商鐵商的錢,兩條法令頒行天下, 是個人都能看出來皇帝缺錢花了。
說來也是,元狩四年之前, 漢和匈奴連年征戰,雖說一連串的戰爭把匈奴打的要死要活的, 但是朝廷也差不多被那些年的戰事給掏空了。
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, 別管打勝仗還是打敗仗, 要打仗就免不了花錢。
匈奴派兵南下,打輸了就回北邊勒緊褲腰帶生活, 打贏了就劫掠一番過個好年。大漢打匈奴, 打輸了被搶,打贏了也沒法從匈奴那邊搶回來。
不打不行,打也不行, 怎麽著都是錯。
漢初休養生息大幾十年才撐得起漢武帝打那幾場仗, 打完那幾場仗,民間百姓又開始吃糠咽菜摳樹皮,朝廷發不出軍餉,自然要想辦法搞錢。
百姓身上的賦稅已經很高,不能再加重稅收, 不然很可能稅收不上來,還會惹得民變四起,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天下再陷入混戰之中。
朝廷在頒行算緡告緡令之前進行了幣制改革,那時候市面上流通的錢幣亂的很,從高祖劉邦到漢景帝,短短幾十年的時間,朝廷在“允民自鑄錢”和“禁民自鑄錢”之間來回蹦跶。
律法政令最忌諱反覆無常,民間物價瘋漲,連“棄市”那樣的重罪都無法制止民間的盜鑄、私鑄的行徑。
漢武帝要改幣制也是為了解決民間市場混亂的問題,讓那些要錢不要命的商人收斂一點,結果非但沒能打擊到富商巨賈,還讓那些商人趁機正摻雜減重擾亂朝廷,從中又大撈了一筆。
是可忍孰不可忍,漢武帝也不是什麽好脾氣的人,再能忍下去他也不是漢武帝了。
然後就是算緡告緡令和鹽鐵專賣令。
——籠天下鹽鐵,排富商大賈,出告緡令,鋤豪強並兼之家。
有門路的富商巨賈不光能圈錢,還圈占有土地兼並農民,官商勾結到一起,底下鬧翻了天可能皇帝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麽。
人為什麽要讀書?還不是因為不知道什麽時候就能從史書中發現“哦豁,那時候的情況和現在好像啊!”。
歷史是個圈,不知道什麽時候就轉回來了。
大清也是正缺錢的時候,南邊藩王剛剛消停,漠北蒙古暫時不需要過多防備,但是漠西準噶爾還有再北邊的老毛子也不能掉以輕心。
百姓的賦稅不能加重,否則的話,他們要面對的局面比漢武帝當時還要嚴峻。
這麽一來,首選的法子就是對商人下手。
中原自古以來重農抑商,不過從前朝開始,這種情況就好了許多。
漢武帝時能攢下萬貫家財的多是大鹽商大鐵商,現在各種礦都掌握在朝廷手裏,鹽商還是那個能賺錢的鹽商,其他不碰鹽鐵的一樣能賺錢。
商賈不敢光明正大的圈占田產,當官的幹起這種事情來就沒那麽多顧忌了,圈地令才禁止沒多少年,上頭查的再嚴,也擋不住底下人膽大包天。
曹寅記仇,他脾氣好歸脾氣好,不代表那些人能在他頭上撒潑。
稅制是朝廷要改的,詔書是皇上下的,條例是戶部的大臣們商量出來的,有意見直接去京城找皇帝說去,拿他當什麽出氣筒?
他看上去像是老老實實當出氣筒的人嗎?
小曹同學拉著遏必隆說個不停,惦記著老大人對漢家典故不熟悉,特意把漢武帝時大刀闊斧打壓富商巨賈的前前後後詳細給他講一遍。
曹璽找過來的時候,他已經講到算緡告緡令進行到後期舉報成風傷及農人以及小商人,導致“民如甘食好衣,不事畜藏之業”的壞處了。
遏必隆聽的咂舌,他這個年紀已經看不進去晦澀難懂的漢文典籍,能識字已經很不錯了,平時閑著沒事還是更喜歡出門打獵,沒想到現在聽著還挺有意思。
破案了,一定是他找的老師不好。
他感覺這小曹侍衛講書就很有意思,引經據典還不讓人厭煩,不知道皇上以後會不會讓他教導皇子,回京之後得記得和皇上說一聲。
難得有這麽文武雙全還風趣的年輕人,比那些老古板好相處多了。
曹璽進來後看到和遏必隆勾肩搭背的大兒子人都麻了,原本想說的話忘的一幹二凈,只想讓傻兒子收斂收斂,別見了誰都跟人來瘋似的。
“曹大人教子有方。”遏必隆樂呵呵來了一句,讓人去把巡撫衙門的官兒喊來,趁現在氣氛好,先把過幾天要辦的事情定下來,過了這一會兒他怕他找不到罵人的感覺。
江南的官場和世家大族牽扯太深,衙門裏的官兒沒幾個靠得住的,他也沒指望那些人能有多幹凈,只要幹活兒的時候不添亂就行。
添亂的就直接送去給鰲拜,那種事情鰲拜比他熟練多了,難得遇到他和鰲拜一起辦事兒還讓他站到前頭的事情,他一定把活兒安排的妥妥當當。
曹寅笑的燦爛,擠眉弄眼朝他爹做鬼臉,“爹,放心,兒子這次一定能找回場子。”у
曹璽眉頭一豎,要不是這兒是巡撫衙門,他都想擰著臭小子的耳朵教訓,“別在正事兒上胡鬧,有事回家說。”
“真不是胡鬧,您一會兒就知道了。”曹寅催著親爹跟上去,走了兩步又停了下來,“爹,要不你還是回家等消息吧,您年紀大了,兒子不忍心讓您老人家如此勞累。”
曹璽眉頭一跳,聽到這話更不放心了,“你想幹什麽?”
“不是我想幹什麽,是皇上想幹什麽。”曹寅一臉無辜的看過去,怎麽看怎麽乖巧,“爹您放心,就是天塌下來也砸不著咱家,兒子已經是頂天立地的大人了。”
曹璽:……
夭壽了,他們家會不會大半夜的被人縱火給燒了?
傻兒子一看就是會得罪人的人,他要是不跟著,待會兒沒準兒真要翻天。
老天爺啊,他曹璽一輩子小心謹慎,怎麽就生了這麽個楞頭青?
楞頭青不覺得自己是楞頭青,他覺得自己辦事兒妥帖的很,前前後後都考慮到了,萬一出現意外,城外不是有大軍隨時待命把他們救出生天嘛。^y
巡撫衙門的燭火一直亮到深夜,江寧府的大小官員來回走動,在遏必隆眼前的時候還好,出了房間臉色立刻陰沈下來。
官場有個規矩,仕宦避本籍,顧名思義,就是官員不能在自己家鄉任職。
民間宗法家族大過天,這個規矩是為了防止家族勢力壟斷地方權力,但是再怎麽避開,也不可能把錯綜覆雜的關系網給隔斷。
世家大族能發展成為大家族,自然有籠絡人心的手段,想在這邊安心當官,只有本事還不夠,大部分都會選擇順水推舟和當地的世家大族打好關系。
一榮俱榮,一損俱損。
任期內相安無事,拿個好的考評然後升官去其他地方,幾年就這麽過去了。
如今朝廷要拿江南的富商巨賈開刀,商人和官宦世家息息相關,遏必隆笑瞇瞇的跟沒脾氣似的,鰲拜和蘇克薩哈眼睛裏卻揉不得沙子。
皇帝讓遏必隆先一步來江南,真的單純是鰲拜和蘇克薩哈當堂打架,最後讓遏必隆撿了漏嗎?
他們怎麽覺得更像先派個笑面虎過來讓他們有個準備,願意接受就接受,不願意接受就把他們全部交給鰲拜和蘇克薩哈?
是了,一定是這樣。
皇帝的一舉一動都有深意,鰲拜什麽脾氣他們都清楚,別管私底下多囂張,在皇宮裏都能耐得住性子,即便是輔政的時候都不曾在皇上面前失禮過,更何況現在。
什麽在房打成一團,定是放出來幹擾他們思考的假消息。
巡撫衙門的官員不敢和遏必隆對著幹,也不敢得罪他們交好的世家大族,只能偷偷給那邊傳消息,至於最後會是什麽情況,只能各憑本事了。
上頭的神仙打架,他們這些小嘍啰也不知道該怎麽辦。
遏必隆把曹家父子趕走,看著外面升起來的太陽伸了個懶腰,“不錯不錯,又是個好天氣。”
他來江寧府兩個月,那些背景不深的不敢和朝廷對著幹的大商已經讓幹什麽就幹什麽,現在就剩下那些和官方勾結不清的家夥了。
他也不是什麽大惡人,正經商人交了稅就完事兒了,那些和官方勾結的官員才是重頭戲。
自古抄家最賺錢,和抄家相比,稅收都不夠看。
順治二年,朝廷改南直隸為江南省,設江南布政使司。順治時八年,江南布政使司分置左右,江南左布政使司仍駐江寧府,江南右布政使司移駐蘇州府。
江南富庶,因為江南省的地域太大,康熙六年的時候便把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,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江蘇布政使司,江南省分成江南江蘇省和江南安徽省。
前者取“江寧府”的“江”和“蘇州府”的“蘇”,後者取“安慶府”的“安”和“徽州府”的“徽”。
江南省分成江蘇省和安徽省後,江蘇巡撫和江蘇布政使司都駐紮在蘇州,而安徽巡撫駐紮在安慶,安徽布政使司依舊留在南京。節制江蘇、安徽、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也駐紮在南京城,也就是江寧。
江南省雖然分開,但是江蘇省和安徽省的士子考鄉試依舊在江南貢院,江南貢院同樣在南京。
別看南京城只是一座城,城裏的衙門卻不少,拿捏住南京城內的衙門,和拿捏住江南官場也沒什麽區別了。
小曹同學仗著有遏必隆當後臺,這些天抓人吵架幹的是熱火朝天,不過該慫還是得慫,自從開始幹得罪人的事情,他就再也不敢一個人出門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*
以史為鑒, 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鑒,可以明得失。
漢人重史,也擅長從歷史中吸取教訓, 一項政令施行了幾年就被叫停,史官乃至後來的文人一定會把原因分析的清清楚楚。
漢武帝在元狩四年頒布算緡告緡令,與之同時頒行的還有鹽鐵專賣令。
算緡告緡令掏的是富商巨賈的錢,鹽鐵專賣令掏的是鹽商鐵商的錢,兩條法令頒行天下, 是個人都能看出來皇帝缺錢花了。
說來也是,元狩四年之前, 漢和匈奴連年征戰,雖說一連串的戰爭把匈奴打的要死要活的, 但是朝廷也差不多被那些年的戰事給掏空了。
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, 別管打勝仗還是打敗仗, 要打仗就免不了花錢。
匈奴派兵南下,打輸了就回北邊勒緊褲腰帶生活, 打贏了就劫掠一番過個好年。大漢打匈奴, 打輸了被搶,打贏了也沒法從匈奴那邊搶回來。
不打不行,打也不行, 怎麽著都是錯。
漢初休養生息大幾十年才撐得起漢武帝打那幾場仗, 打完那幾場仗,民間百姓又開始吃糠咽菜摳樹皮,朝廷發不出軍餉,自然要想辦法搞錢。
百姓身上的賦稅已經很高,不能再加重稅收, 不然很可能稅收不上來,還會惹得民變四起,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天下再陷入混戰之中。
朝廷在頒行算緡告緡令之前進行了幣制改革,那時候市面上流通的錢幣亂的很,從高祖劉邦到漢景帝,短短幾十年的時間,朝廷在“允民自鑄錢”和“禁民自鑄錢”之間來回蹦跶。
律法政令最忌諱反覆無常,民間物價瘋漲,連“棄市”那樣的重罪都無法制止民間的盜鑄、私鑄的行徑。
漢武帝要改幣制也是為了解決民間市場混亂的問題,讓那些要錢不要命的商人收斂一點,結果非但沒能打擊到富商巨賈,還讓那些商人趁機正摻雜減重擾亂朝廷,從中又大撈了一筆。
是可忍孰不可忍,漢武帝也不是什麽好脾氣的人,再能忍下去他也不是漢武帝了。
然後就是算緡告緡令和鹽鐵專賣令。
——籠天下鹽鐵,排富商大賈,出告緡令,鋤豪強並兼之家。
有門路的富商巨賈不光能圈錢,還圈占有土地兼並農民,官商勾結到一起,底下鬧翻了天可能皇帝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麽。
人為什麽要讀書?還不是因為不知道什麽時候就能從史書中發現“哦豁,那時候的情況和現在好像啊!”。
歷史是個圈,不知道什麽時候就轉回來了。
大清也是正缺錢的時候,南邊藩王剛剛消停,漠北蒙古暫時不需要過多防備,但是漠西準噶爾還有再北邊的老毛子也不能掉以輕心。
百姓的賦稅不能加重,否則的話,他們要面對的局面比漢武帝當時還要嚴峻。
這麽一來,首選的法子就是對商人下手。
中原自古以來重農抑商,不過從前朝開始,這種情況就好了許多。
漢武帝時能攢下萬貫家財的多是大鹽商大鐵商,現在各種礦都掌握在朝廷手裏,鹽商還是那個能賺錢的鹽商,其他不碰鹽鐵的一樣能賺錢。
商賈不敢光明正大的圈占田產,當官的幹起這種事情來就沒那麽多顧忌了,圈地令才禁止沒多少年,上頭查的再嚴,也擋不住底下人膽大包天。
曹寅記仇,他脾氣好歸脾氣好,不代表那些人能在他頭上撒潑。
稅制是朝廷要改的,詔書是皇上下的,條例是戶部的大臣們商量出來的,有意見直接去京城找皇帝說去,拿他當什麽出氣筒?
他看上去像是老老實實當出氣筒的人嗎?
小曹同學拉著遏必隆說個不停,惦記著老大人對漢家典故不熟悉,特意把漢武帝時大刀闊斧打壓富商巨賈的前前後後詳細給他講一遍。
曹璽找過來的時候,他已經講到算緡告緡令進行到後期舉報成風傷及農人以及小商人,導致“民如甘食好衣,不事畜藏之業”的壞處了。
遏必隆聽的咂舌,他這個年紀已經看不進去晦澀難懂的漢文典籍,能識字已經很不錯了,平時閑著沒事還是更喜歡出門打獵,沒想到現在聽著還挺有意思。
破案了,一定是他找的老師不好。
他感覺這小曹侍衛講書就很有意思,引經據典還不讓人厭煩,不知道皇上以後會不會讓他教導皇子,回京之後得記得和皇上說一聲。
難得有這麽文武雙全還風趣的年輕人,比那些老古板好相處多了。
曹璽進來後看到和遏必隆勾肩搭背的大兒子人都麻了,原本想說的話忘的一幹二凈,只想讓傻兒子收斂收斂,別見了誰都跟人來瘋似的。
“曹大人教子有方。”遏必隆樂呵呵來了一句,讓人去把巡撫衙門的官兒喊來,趁現在氣氛好,先把過幾天要辦的事情定下來,過了這一會兒他怕他找不到罵人的感覺。
江南的官場和世家大族牽扯太深,衙門裏的官兒沒幾個靠得住的,他也沒指望那些人能有多幹凈,只要幹活兒的時候不添亂就行。
添亂的就直接送去給鰲拜,那種事情鰲拜比他熟練多了,難得遇到他和鰲拜一起辦事兒還讓他站到前頭的事情,他一定把活兒安排的妥妥當當。
曹寅笑的燦爛,擠眉弄眼朝他爹做鬼臉,“爹,放心,兒子這次一定能找回場子。”у
曹璽眉頭一豎,要不是這兒是巡撫衙門,他都想擰著臭小子的耳朵教訓,“別在正事兒上胡鬧,有事回家說。”
“真不是胡鬧,您一會兒就知道了。”曹寅催著親爹跟上去,走了兩步又停了下來,“爹,要不你還是回家等消息吧,您年紀大了,兒子不忍心讓您老人家如此勞累。”
曹璽眉頭一跳,聽到這話更不放心了,“你想幹什麽?”
“不是我想幹什麽,是皇上想幹什麽。”曹寅一臉無辜的看過去,怎麽看怎麽乖巧,“爹您放心,就是天塌下來也砸不著咱家,兒子已經是頂天立地的大人了。”
曹璽:……
夭壽了,他們家會不會大半夜的被人縱火給燒了?
傻兒子一看就是會得罪人的人,他要是不跟著,待會兒沒準兒真要翻天。
老天爺啊,他曹璽一輩子小心謹慎,怎麽就生了這麽個楞頭青?
楞頭青不覺得自己是楞頭青,他覺得自己辦事兒妥帖的很,前前後後都考慮到了,萬一出現意外,城外不是有大軍隨時待命把他們救出生天嘛。^y
巡撫衙門的燭火一直亮到深夜,江寧府的大小官員來回走動,在遏必隆眼前的時候還好,出了房間臉色立刻陰沈下來。
官場有個規矩,仕宦避本籍,顧名思義,就是官員不能在自己家鄉任職。
民間宗法家族大過天,這個規矩是為了防止家族勢力壟斷地方權力,但是再怎麽避開,也不可能把錯綜覆雜的關系網給隔斷。
世家大族能發展成為大家族,自然有籠絡人心的手段,想在這邊安心當官,只有本事還不夠,大部分都會選擇順水推舟和當地的世家大族打好關系。
一榮俱榮,一損俱損。
任期內相安無事,拿個好的考評然後升官去其他地方,幾年就這麽過去了。
如今朝廷要拿江南的富商巨賈開刀,商人和官宦世家息息相關,遏必隆笑瞇瞇的跟沒脾氣似的,鰲拜和蘇克薩哈眼睛裏卻揉不得沙子。
皇帝讓遏必隆先一步來江南,真的單純是鰲拜和蘇克薩哈當堂打架,最後讓遏必隆撿了漏嗎?
他們怎麽覺得更像先派個笑面虎過來讓他們有個準備,願意接受就接受,不願意接受就把他們全部交給鰲拜和蘇克薩哈?
是了,一定是這樣。
皇帝的一舉一動都有深意,鰲拜什麽脾氣他們都清楚,別管私底下多囂張,在皇宮裏都能耐得住性子,即便是輔政的時候都不曾在皇上面前失禮過,更何況現在。
什麽在房打成一團,定是放出來幹擾他們思考的假消息。
巡撫衙門的官員不敢和遏必隆對著幹,也不敢得罪他們交好的世家大族,只能偷偷給那邊傳消息,至於最後會是什麽情況,只能各憑本事了。
上頭的神仙打架,他們這些小嘍啰也不知道該怎麽辦。
遏必隆把曹家父子趕走,看著外面升起來的太陽伸了個懶腰,“不錯不錯,又是個好天氣。”
他來江寧府兩個月,那些背景不深的不敢和朝廷對著幹的大商已經讓幹什麽就幹什麽,現在就剩下那些和官方勾結不清的家夥了。
他也不是什麽大惡人,正經商人交了稅就完事兒了,那些和官方勾結的官員才是重頭戲。
自古抄家最賺錢,和抄家相比,稅收都不夠看。
順治二年,朝廷改南直隸為江南省,設江南布政使司。順治時八年,江南布政使司分置左右,江南左布政使司仍駐江寧府,江南右布政使司移駐蘇州府。
江南富庶,因為江南省的地域太大,康熙六年的時候便把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,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江蘇布政使司,江南省分成江南江蘇省和江南安徽省。
前者取“江寧府”的“江”和“蘇州府”的“蘇”,後者取“安慶府”的“安”和“徽州府”的“徽”。
江南省分成江蘇省和安徽省後,江蘇巡撫和江蘇布政使司都駐紮在蘇州,而安徽巡撫駐紮在安慶,安徽布政使司依舊留在南京。節制江蘇、安徽、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也駐紮在南京城,也就是江寧。
江南省雖然分開,但是江蘇省和安徽省的士子考鄉試依舊在江南貢院,江南貢院同樣在南京。
別看南京城只是一座城,城裏的衙門卻不少,拿捏住南京城內的衙門,和拿捏住江南官場也沒什麽區別了。
小曹同學仗著有遏必隆當後臺,這些天抓人吵架幹的是熱火朝天,不過該慫還是得慫,自從開始幹得罪人的事情,他就再也不敢一個人出門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